用创新激活共享经济
今年两会,“共享经济”火了。当许多人还未搞清如何定义时,“共享经济”已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完成首次亮相,引发代表委员热烈讨论,成为激荡“创时代”的高频词。而新词变热词的背后,恰是经济社会发展火热实践的推动。人们的消费需求已在升级,消费观念正在变革,而商品的供给价格优势不再,供给结构大大落后。社会大众的消费行为正从大规模排浪式向个性化多样化升级,强力倒逼中国制造的生产模式由集中化、规模化和标准化向精细化、人性化和个性化转型。这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市场自觉和创新取向。“您来设计我来实现”引发的柔性化生产,在重构消费者的主体地位,一种新商业文明——共享经济就此诞生。
实际上,共享经济早已潜移默化地融入了百姓生活。比如,足不出户,就可等待神州专车上门来接;点击在线短租,就可弃住高价酒店而选住高性价比的民居;劳累一天,在家就可呼叫厨师上门做菜……这些“共享经济”的体验,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方式。共享经济激活“新兴消费”之余,还改变着人们的消费理念:“先求所有、再求所用”渐成传统,“闲置就是浪费、只求所用不求所有”正在形成,所有权被使用权代替、交换价值被共享价值代替的节约型消费社会悄然而至。
不可否认,“共享经济”的潮涌,离不开企业创新力量的推动。正如神州专车盘活租赁公司车辆、京东到家的“众包物流”有效提高配送效率,“共享经济”的最大特征是通过激活社会存量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,完全颠覆了以往依靠不断投入刺激经济增长的传统思路。企业创新正是以此为切口,将社会闲置的“碳元素”通过优化组合变成“钻石”,而非“煤球”。可以说,创新的力量唤醒了一个规模约为19560亿元、参与总人数已经超过5亿人的中国共享经济市场。
当然,创新的业态需要创新的制度呵护。要看到,共享经济调动的沉睡资源,往往分散在社会各个领域和角落,头上都戴着传统地域、行业的管理“紧箍”。要想让这些宝贵的资源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中,就必须打破固化的管理体制束缚及其衍生出来的利益藩篱。并且,在助推共享经济“起航”的同时,政府部门还得为其划定明晰的“航道”。如何保证消费者的隐私与安全,如何保障劳动者权益,如何在行业低门槛上加装“保险扣”……这一切都需要在实践中作出回答。
“幸福越与人共享,它的价值越增加。”作为传统经济的“搅局者”,共享经济打开了增加百姓福祉的另一种可能。对于消费者与政府、供应商与平台来说,共同做大分享空间,促进社会的整体创新能力、生产能力、社会总福利的增加,也许正是“风口”开启的最大意义。
——摘自《人民日报2016.3》,有删改
共享经济带来新变革
“享”者,以其盈也。“十二五”以来,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进一步突破。“十三五”规划纲要草案指出,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。贯彻共享理念,就是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,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,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。这将有力遏制利益结构固化的态势,缩小贫富差距,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。而共享经济恰恰是共享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环。
目前“共享经济”尚处于起步阶段。SAP公司高级副总裁阿里克斯·艾茨贝格说,“共享经济”是未来发展大趋势,对中国来说同样意味着机遇,不论是IT行业软硬件产品提供商、其他企业还是普通网民和消费者,“都将卷入这一趋势当中”。共享经济”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趋势,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。
共享经济有利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,促进创新。企业可通过经营共享网络平台,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,也可通过相应软件开发和网络技术创新获得利润,如智能终端、移动网络、云计算、网络安全系统等都会随着“共享经济”的崛起而取得更多进步。
共享经济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,实现双方共赢。“共享经济”使人们意识到商品并不一定要拥有,拥有的不一定只限自己使用,通过共享网站进行租赁,可以在减少交易成本的基础上满足自身需求,避免沦为“房奴”“卡奴”。
不可否认的是,处于起步阶段的“共享经济”也会带来新的风险。一是当经济活动转移到互联网上时,有可能与现有行业制度发生冲突,或因存在法律空白带来监管难题。二是“共享经济”离不开数据与信息共享,不可避免地会让人对数据安全产生担忧。我国可创造良好的环境支持其发展,鼓励公平竞争,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,同时出台相关法律政策保障消费者利益,加强监管,规范相关主体行为,创造一个安全的网络空间。
分享经济借助创新平台,优化配置分散的闲置资源,大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,模糊了供需双方的原有身份,拆解了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坚固藩篱,颠覆了传统商业的游戏规则,为产业发展赢得了新的巨大商机,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入了新的旺盛活力,也为绿色发展、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能。合理利用分享经济的理念,定能从中找到转型升级的成功之钥。
(编辑:沈北华图0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