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要补的“精神之钙
“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、柔性化生产,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增品种、提品质、创品牌。”工匠精神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,让人耳目一新。经过30多年的发展,我国经济正摆脱低端竞争格局,中国制造正在向中高端迈进,“工匠精神”正是中国制造亟待补上的“精神之钙”。
工匠精神,是生产、设计者在技艺和流程上精益求精,追求完美和极致,以质量和品质赢得行业领先和消费者信赖的精神。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踏实专注的气质,在如切如磋、如琢如磨的钻劲背后,是对品牌和口碑的敬畏之心。
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离不开工匠精神。大到汽车、电器制造,小到制笔、制鞋,国内许多产业的规模居于世界前列,使用的也是一流的机器设备,然而,这些产业长期大而不强,产品档次整体不高,自主创新能力偏弱。究其原因,工匠精神的缺失不可忽视。只有当一丝不苟、精益求精的执著融入生产、设计的每一个环节,实现由“重量”到“重质”的突围,中国制造才能赢得明天。
升级的消费需求在呼唤工匠精神。消费正在成为支撑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。解决温饱之后,市场面对的是一群越来越“挑剔”的消费者,他们固然喜欢物美价廉,但同时也愿意为新技术和高品质体验“埋单”。近年来,中国游客在海外抢购一些小家电、化妆品等,一方面反映出国内制造业品质的短板,一方面证明国内消费需求正在升级。在这种背景下,企业必须发扬工匠精神,善于从细节发现需求,臻于至善地追求品质,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。
发展新经济、培育新动能也在呼唤工匠精神。一个充满活力、创新驱动的中国,既需要天马行空的“创造力”,也需要脚踏实地的“匠心”。在这个充满创业创新机遇的时代,需要一种不投机取巧的拙朴,真正创造出经得起挑剔目光检验的产品。
工匠精神需要厚植的土壤。当前,中国经济正在深度结构调整,这为那些在品质、创新上有远大追求的市场主体创造了极大的发展空间。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,需要用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的战略眼光,持之以恒地“补钙”,从职业精神的培养,到职业教育的改革,再到荣誉体系的激励以及文化土壤的培育,多管齐下形成合力,才能让中国制造的筋骨更强健、品牌更响亮。
用“工匠精神”照亮进阶之路
一种精神,“工匠精神”,正在神州激荡。精于工、匠于心、品于行,人们从未像今天这样热切地呼唤“工匠精神”。这是“中国制造”向新高地冲锋时高高举起的旗帜,是中国工商业文明向新境界进发时必不可少的引擎。
我们长期倡导的“劳模精神”与工匠精神在内核上是相通的:爱岗敬业、争创一流、精益求精、诚信踏实、艰苦奋斗、勇于创新、甘于奉献,都是其必备的气质与品质。今天,我们呼唤并弘扬“工匠精神”,首先就要向这些在平凡中铸就伟大的优秀劳动者致敬。
在中国“十三五”规划的开局之年,在中国经济爬坡转型的关键之际,全社会如此广泛地关注和探讨“工匠精神”,意义非凡。过去几十年,勤劳智慧的中国劳动人民胼手胝足、开拓进取,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,但快马赶路的中国,不可避免地遇到发展粗放、管理粗陋、产品粗糙等问题。它们有的耗费了巨大的社会资源,有的则直接污损了“中国制造”这张重要名片。要想扩大“优质供给”,应对激烈国际竞争,就必须下决心“补课”“补钙”,在提升产品与服务的精致度、创新力和可靠性上下苦功。在此背景下,大力弘扬“工匠精神”所代表的劳动精神和工业文化恰逢其时,正中要害,也刻不容缓。
放眼全球,“德国制造”从最初代表质量低劣的侮辱性标签到成为象征精致、可靠的“金字招牌”;“日本制造”从二战废墟中后来居上,成就一批世界级企业和著名品牌;“美国制造”长年保持在全球工业创意、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最前沿。它们的成功,不可一概而论,但在这些国家,以敬业专注、求精求新为核心的“工匠精神”都获得极大尊重、得到充分释放,无不成为它们工业进阶、产业升级征途上的精神指引和关键支撑。
回看国内,从“四大发明”、都江堰,到景德镇陶瓷、明清皇家园林,中国自古就不缺少“工匠基因”。新中国成立后,“两弹一星”和载人航天事业涌现出一大批追求卓越、忘我奉献的模范人物,也闪耀着“工匠精神”的光辉。近年来,中国在海外的铁路、公路等项目质量广受认可,华为、海尔等企业的创新产品热销全球,都是新时期“匠人匠心”的代表。
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。哺育工匠精神远非一朝一夕之功,而更像是一项多方参与、综合施治的社会工程:全面深化改革,厚植公平竞争的土壤;完善法制法规,避免“老实人吃亏”;改革职教体系,注重职业精神和实战演练;营造社会风气,崇尚劳动创造,尊重能工巧匠,也容忍试错犯错……在这个劳动者自己的节日里,我们热切期盼,“工匠精神”能够润透到社会生产链的各个环节,使严谨的制造力与澎湃的创造力凝聚成强大合力,推动中国向着制造业强国之梦、向着“两个一百年”伟大目标奋勇向前!(本文有删减)
(编辑:沈北华图02)